纪昀 著 韩希明 译注 中华书局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鸿儒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也是他唯一面向大众的一部通俗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纪昀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乾隆19年(1754)中甲戍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后历任福建学政、《四库全书》总篡官、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少保等。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
本书记录了作者本人和亲友的家庭轶事,记载了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以及道听途说的各种新奇故事,包括官场见闻、世态炎凉、风土人情、京师风尚、边地民俗、奇闻轶事,从作者号称的“原生态”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对鬼神的态度,对婆媳关系、主仆矛盾的看法,窥见“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为官之道、做人技巧、处世哲学等。作品也顺理成章透露了纪昀的博学。
作为朝廷高官纪昀却记载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着眼于民间的家长里短,并非他审美趣味底下,他一向反对偷窥,也告诫官员不要参与民众围观。但他在书中显得婆婆妈妈,小家子气十足,实际上是想通过讲述这些故事以及对这些小故事的点评 表现他的另外一种努力。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式微时期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儒者,纪昀对当时的道德伦理状况怀着深深的焦虑。正如他自己再三强调的那样,是为了对民众进行伦理教化,才顺应民意的阅读需求,写下《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传达了纪昀颇为艰辛的思考:完美意义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又有着什么样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作为社会人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又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仰?
《阅微草堂笔记》描述了当时一些人的沉沦之状:把眼前的功名利禄看得高于一切,把美色、金钱、名誉、地位看得至高无上。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追名逐利,为切身利益可能遭到侵犯而整天提心吊胆,终日甚至终生都陷入因此带来的烦恼与疲惫中。于是这一类人丧失了清醒的自主意识,无论是人生收获颇丰还是穷困潦倒的,都怀着困惑、遗憾和痛苦走完人生。书中的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的恍然,对曾经犯错的内疚和自责。纪昀试图让读者明白,比死更可怕的一是活得没有意义,二是活得没有希望。纪昀意在鼓舞意志,建立信仰。
纪昀激烈抨击讲学家,指责他们热衷于宣扬儒学教义,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掌握教义内涵;饱读诗书的儒生们,精神生活浅层化;那些“质美而未学”的善良百姓 ,却懂得生活的深层含义。
纪昀表露出焦灼情绪的原因是:他深知,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同时具备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可他所面临的,是社会转型道德失范;很多人无视底线伦理,社会的基本稳定几乎都成了奢望。
书中,冥界无所不能、清正公明。这样描写,一方面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纪昀是想借助冥界鬼神让人们时时感受到对于死亡的恐惧,启发人们从恐惧和死亡扪心自问;通过反思唤醒自己,从沉沦中醒来,回归本真;自我决定生存方式,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避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相对超脱的境界,不再考尔虞我诈维持相互间的关系,不需要靠吹嘘粉饰确立自己的地位,保持独立人格,保持自我清醒,这表达了纪昀对人的灵魂归宿全方位的关注。书中有对死亡的遐想,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人生意义的悟解等,体现了儒学精神对人们对终极关怀。
纪昀的思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底线伦理这个做人的基本维度,社会就能正常运转;每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愿意为自己生活和生存的群体奉献力量,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就能实现全部社会的整体和谐。
事实上,纪昀所处的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和传统伦理纲常已经无法行之有效地控制社会各阶层,也威慑不了群体和个人;随着明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种种伦常隳落的现象层出不穷。尽管《阅微草堂笔记》堪称儒学伦理的普及教本,面对这个社会制度的熊熊大火,纪昀几滴泪水的作用,可以被直接忽略。
本书是志怪小说,大量篇幅描述鬼狐精怪。纪昀用“神道设教”作为小说创作所追求的宗旨,显然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巩固社会制度、整饬社会秩序的需要。虽然纪昀在有无鬼这个问题上痛苦纠结左右摇摆,但为了迎合时尚,吸引读者,《阅微草堂笔记》还是以鬼狐精怪故事为主,不过纪昀这么些的原因更复杂一些: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理想更为便利,有时为了避嫌,有时出于无奈。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中国现代民众对纪昀的第一次误读历时较长。建国以来,纪昀一贯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可是近年来,纪昀忽然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来自热播的电视剧以及关于纪昀的通俗出版物。通过取自于野史笔记的历史素材,加上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渲染,纪昀被演绎为正义的化身,他机敏绝伦、刚正不阿、充满睿智,不仅铁嘴钢牙、铮铮傲骨,还多情风流。这实际上是对他的第二次误读。
纪昀写作中不厌其烦地一再讲述各种家庭故事,传播当时的社会奇闻,似乎是放低身段;他试图通过讲述和评点,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而转变社会风气,有充老大的意思。不过,无论是对民众意愿的僭夺,还是对统治思想的僭越,对于那样一个行将没落的帝国都无济于事。而这本书之所以对于今天社会公众道德建设能够产生积极意义,是因为全书基本指导思想还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并不是纪昀的人格魅力亦或是说理技巧的高明。
——基本摘记韩希明先生的前言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00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